從鐵礦場開始……
馬鞍山自1906年起已有開採鐵礦紀錄,於50-60年代全盛時期礦工達3000人之多,礦工及其家眷於礦場旁邊搭建房屋並逐漸形成礦村,高峰時期馬鞍山山上至山下有接近10000人聚居,信義會於1950年在馬鞍山礦村建立教會(恩光堂),並建成本會於香港第一間座堂式禮拜堂(1952年),為村民提供教育、救濟、醫療、生活援助及服侍善工。隨著礦場於1976年結業,大量村民遷離礦村以致學校停辦,教會遂與當時沙田青少年中心合作,於1977年將校舍及部份建築物改為恩青營使用,至90年代末停用。
同期,沙田區區議會及沙田民政事務處,聯同不同團體致力保存礦山歷史,推動不同的文化及保育工作,希望將這份香港獨有的馬鞍山鐵礦業歷史傳承下去。
*推動團體包括馬鞍山民康促進會、香港天主教教區,香港中文大學環境政策與資源管理研究中心等等
「活化恩青」計劃
礦村承載著50年代本港一段獨一無二的採礦歷史,信義會作為最早在區內服務的機構之一,與這段歷史的關係密不可分。本會社會服務部於2012年展開「活化恩青」計劃,為超過60年歷史的馬鞍山村信義會恩青營進行活化工程,保存本會服務香港及這獨特社區的重要歷史見證。經過兩年的資料搜集及計劃,第一期活化工程於2014年第三季開始並於2015年初完成,恩青營內其中三座舊建築進行基本翻新,並於2015年3月初正式提供服務,命名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恩青營(鞍山探索館),讓公眾人士探索及認識馬鞍山「工業遺產」、「礦村遺產」、「宗教遺產」及「自然價值」。
現時信義會恩青營、天主教聖若瑟堂及與礦場相關的建築遺址已經完成歷史建築評級工作。其中信義會恩青營建築群(包括昔日信義學校、恩光堂、幼稚園、救濟品儲存倉及教師宿舍)已獲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另本會亦正積極籌備第二期活化工程及籌集工程所需資金,為恩青營內其餘兩座建築物進行活化翻新工程,以提供更多活動空間及建立永久展覽場地以展示馬鞍山這一段獨一無二的採礦業歷史及當中的人文風物故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簡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自1976年成立,是本港大型的綜合性社會服務機構,以創新的方式、關愛及以人為本的精神為基層及弱勢社群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本會現時共有超過50個服務單位,服務範圍遍佈全港,由幼兒到長者,從家庭、學校以至職場,服務人次每年超過二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