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2017-02-14
沉睡的馬鞍山村展現生機 - 灼見名家

 

馬鞍山曾是鐵礦場,創造過輝煌成績。礦工在偏遠的山區過着薪金微薄的刻苦生活,由於此村與外界隔絕,市民對他們的生活一無所知。及後礦場停產,礦村的歷史如礦石般被埋在山中,不見天日。直至信義會決定修復山上棄置的恩光堂,大眾才重新認識這片被遺忘了的地方。
 
要復興一處地方,需借助原址的舊建築。馬鞍山村現今仍留下不少遺跡,包括礦洞、選礦廠、礦場房屋和教堂等。它們原本不在古諮會的1,444幢評級名單內,但隨着山上的恩光堂重現生氣,舊礦場開始引起政府和大眾注意,古蹟辦遂將山上一批舊建築納入新增評級名單,去年獲古諮會評為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從而令馬鞍山礦場的價值提升。
 
馬鞍山礦場有什麼重要價值?一、它見證了香港開採鐵礦的歷史,證明香港並非只有漁農工商業,採礦業也佔一席位。二、這是香港少數尚存遺跡的礦場,礦洞雖然已封,但我們可以透過礦坑位置和外貌想像當年的採礦情況。三、礦工主要是內地逃難來港的人,他們將馬鞍山村作為安身之所,留下不少動人的故事。四、由於有服務需求,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宣教士或傳道人在山上興建教堂和學校,為礦工及其子女提供心靈和物質所需,成就了一頁香港社會史。